技术天地
TECHNOLOGY WORLD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技术天地

imgboxbg

CONTACT US
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传真):0851-83760345

邮 箱:gzjn@vip.163.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 )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 分类:病虫防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1-24 11:2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一、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 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详情

11

一、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

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二、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
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丹玉13中单2号等。
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
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三、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 solani)

玉米纹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
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
②种植抗病良种。
③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④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四、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也为害高梁属和类蜀黍属的一些植物。

症状: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这是与瘤黑粉病的主要区别。

发病规律: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源,又以土壤带菌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浸染少,该病也无再浸染。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浸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浸染发病,该菌在高梁发芽长15毫米前浸染高梁,则引起高梁丝黑穗病。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以中单2号、丹玉2号、吉单101等杂交种较抗病。
②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浸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
③粗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
④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五、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carbonum)

玉米圆斑病在种植吉63自交系或以吉63自交系为亲本的杂交种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3~10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弯曲,重者粒和穗轴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成每二年的初次浸染源。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发病,在7~8月份低温高湿条件下很利于病害的流行扩展。若6月份气温较低,阴雨多,湿度大,玉米幼苗也能发病。田间相对湿度85%以上时,数天内就可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重复浸染。

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
②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排灌排涝,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③在玉米果穗冒尖期或80%果穗抽出时,用20%三唑酮乳油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六、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常为害玉米茎、叶、穗等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病瘤初期呈银白色,有光泽,并迅速膨大,后期外膜破裂,在失水后散发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入土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病瘤长在雌穗上影响结实或造成不结实。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减少侵染源。在抽穗前后适时灌水,避免受旱,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虫伤或机械损伤,杜绝病菌从伤口侵入。

七、玉米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的防治

(1)喷施药液。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安全间隔期2天),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安全间隔期5天),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在防治适期内喷洒地面(后三者安全间隔期均为7天)。

2)撒施毒土、毒沙。用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水适量,喷拌125~175公斤细土,或用份20%速灭菊酯乳油拌2000份细沙,撒在作物心叶里。

(3)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0.5公斤加水3~4公斤,喷在50公斤碾碎炒香的棉籽饼或麦麸上;或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拌棉籽饼5公斤(或铡碎的鲜草)撒施。毒饵或毒草在傍晚撒到幼苗根际附近,每隔一定距离一小堆,每亩撒15~20公斤。(4)药剂灌根:在虫龄较大时每亩用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200毫升加水400公斤灌根,或涂于植株茎秆防治(安全间隔期5~7天)。

八、玉米螟

防治玉米螟要抓住关键时期,即玉米大喇叭口期,此时可选用25%功夫(1:10),1.5%辛硫磷(1:15),或用生物制剂白僵菌每亩50克,Bt乳剂每亩15克,上述农药制成毒砂或颗粒剂,每株往大喇叭口内撒施1-2克。防治玉米螟最彻底的办法是,在每年的四月底以前,彻底清除上年积存的玉米秸秆,消灭越冬虫源。

九、粘虫

粘虫主要危害种玉米,小麦收获后粘虫转移到玉米上,如果此时防治稍不及时,粘虫将玉米叶片全部吃光,为此防治粘虫在六月底七月初小麦收割前进行。

1、用90%晶体敌百虫每亩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2、20%敌马乳油(合剂)100亳升兑水30公斤喷雾。

3、2.5%功夫乳油2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4、20%速灭杀丁乳油2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十、玉米红蜘蛛

被害叶片由黄变白而枯死,影响玉米灌浆进程,致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防治药剂最好每亩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毫升,加20%三氯杀螨醇乳油50毫升混合喷雾。别外,还可用73%克螨特乳油每亩30-50毫升,在玉米生长期间至少防治二至三次。间隔10-15天,每次须喷足药液,30-60公斤。施药时行走速度不宜过快,喷头要向上,杀死多处于叶片背面的叶螨。

十一、玉米蚜虫

该虫自玉米大喇叭口时期直到收获时均能危害。蚜虫世代交替,四代群聚于心叶,叶鞘,叶筒内中,雄穗及包叶上吸食植株汗液,使受害部位褪绿,心叶扭曲,严重的抽不出雄穗,籽粒秕瘦,产量下降。该虫排泄的粘液,使上部功能叶片等部位发生煤污病,影响光和作用。防治玉米蚜虫使用氧化乐果、灭扫利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15克兑水30公斤喷雾。

十二、玉米缺素症状的诊断

缺氮:先发生于老叶,三叶期时叶鞘呈紫红色,成株期时植株矮小细弱叶色发黄;防治:叶面喷施,用2%的尿素溶液连喷两次。

缺磷:苗期,从下部叶片开始,茎和叶片暗绿带紫红色,幼嫩叶片不舒展,根系发育不良。防治:叶面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缺钾:从下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叶尖部叶绿变黄。防治:雨后及时排水,增施草木灰。

缺硫:先发生于新叶,新叶呈淡绿或黄绿色,新叶重于老叶,叶质变薄。防治:施用含硫肥料,如硫酸钾。

缺铁:幼叶脉间失绿呈条纹状,中、下部叶片为黄绿色条纹。防治:施用硫酸铁等含铁的肥料。

缺镁:上部叶子变黄,叶脉间有浅黄色条纹。老叶随着尖部和边缘的干枯而变紫。防治:施用镁石灰或硫酸镁等化学肥料

缺锰:幼叶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叶片弯曲下披,根系细长呈白色,严重缺锰时,叶片会出现黑褐色斑点。防治:叶面喷施锰肥

缺硼:新叶狭长,幼叶很难展开。防治:开沟追施或叶面喷施两次浓度0.1-0.2%硼酸溶液。

缺锌:苗期新叶的叶脉间失绿,中、上部叶片脉间出现黄色条纹;中后期老叶叶缘和主脉之间形成较宽的黄色带状区。防治:叶面喷施0.2%的硫酸锌溶液2~3次。

下一个:
下一个:

资讯列表

上一页
1
2
...
8
TOP

公司以贵州省旱粮研究所、水稻研究所、油料研究
所等科研所为技术依托单位,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最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黔ICP备11000343号-1

金农科技

扫码浏览移动端

金农科技

微信公众号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 )

邮 箱:gzjn@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