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CONTACT US
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专家介绍
玉米育种专家
首席玉米科学家:陈泽辉
男,博士、二级研究员,国务院津贴省管核心专家,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1994获菲律宾大学植物育种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及玉米抗旱性和耐瘠性研究。
主持(参加)项目:主持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贵州省玉米“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等。
育出了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QB506,育成并通过审定的高产、优质、广适玉米杂交品种有:黔玉1号(贵州、四川审定)、黔单13号(贵州、湖北、云南审定)、黔单15号(贵州、重庆审定)、黔单16号(贵州、广西审定)、黔单18号(贵州、湖南审定)、 黔单22号、金单999(贵州、湖北审定、广西认定)和金玉818(贵州、云南审定),金玉118(湖北审定)、金玉506(国审)均已在各地大面积推广。其中“黔单16号”在丰产性和稳产性上表现尤其突出,已作为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引种试验的对照种。育成品种推广面积800多万亩,社会经济效益1.6亿元。
论文及著作: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菲律宾作物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以中英文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优质蛋白玉米》、《群体与数量遗传学》、《贵州玉米育种》共三部。
所获荣誉:2001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农业科技先进个人;2002年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青年科协授予第五界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02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3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评为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7年获贵州省省管专家和核心专家。200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得二级研究员职位。2009年出席60周年大庆,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郑常祥:
男,博士,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专家,贵州省旱粮研究所所长。
主持(参加)项目:主持国家、省攻关子项目多项,主持完成的贵州省重大专项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主持选育贵州省第一个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黔单11号”,该杂交种于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主持和参加育成玉米杂交种黔单20号,黔单23号,鑫黔玉8号、黔单16号、黔单22号、尖玉999。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论文及论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4篇,参与出版《优质蛋白玉米》专著1部。
所获荣誉:2004年当选为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当选贵州省省管专家,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任 洪:
男,三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专家,九三学社社员,历任贵州省旱粮研究所、所长、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
主持(参加)项目:主持国家、省攻关子项目多项,现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贵阳试验站站长。
成果及获奖:主持育成玉米新品种16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作为第二选育人参与育成新品种五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四个,申报受理品种四个。"抗旱耐瘠玉米自交系及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高配合力优良地方品种玉米自交系交51的选育及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超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黔单10号的选育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论文及论著: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
所奖荣誉:2007年评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9年获贵州省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奖,2010年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 2012年评为省管专家, 2012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
作者,2012年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杨文鹏:
男,博士、研究员。
主持(参加)项目:先后主持实施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科研计划专题、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贵州省省长专项资金项目、贵州省玉米重大攻关项目专项、贵州省科技攻关子项、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优秀项目等十多个项目。
选育审定杂交玉米新品种4个。
采用分子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解决常规育种难以选择和周期长等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三种种质:1)利用Mu转座插入诱变技术,选育出高赖氨酸奥帕克新突变——奥帕克-16(opaque-16, o16)。2)采用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o2和o16两基因聚合,选育出两个高赖氨酸基因聚合的创新种质。3)采用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o2、o16和wx三基因聚合,选育出两个高赖氨酸基因和糯质基因聚合的创新种质。
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技术,进行了若干理论和技术研究:1)高赖氨酸奥帕克新突变的基因定位、发现与命名;2)基因内以及连锁SSR位点的等位变异研究;3)o2胚乳异雄核受精现象的发现及其自发频率和基因型推导;4)分子标记的连锁与分离分析;5) 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比较、优化和建立;6)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分子遗传多样性评价;7)玉米奥帕克-16基因的克隆相关研究。
论文及论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5篇,其中SCI刊物收录论文7篇、英文论文2篇、一级学报5篇、核心期刊38篇、省级刊物3篇。
所获荣誉:2013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1项。
水稻育种专家
首席水稻科学家:黄宗洪
男,3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专家,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贵州省主委,全国和贵州省政协常委,长期从事水稻育种科研工作。
主持(参加)项目:
成果及获奖:作为主持人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I优4761”、“两优363”、“健优388”和“金优785”等13个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通过国家或贵州省审定,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项,其中,两优363和健优388通过了国家审定,金优785获国家“超级稻”认定。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率。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系法杂交水研究与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于2007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金麻粘的选育及栽培技术”1991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望天田水稻耕作与栽培技术”和“强耐寒性迟熟杂交稻I优4761的选育与应用”于1990年和2004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超级稻II优明86的示范与推广”于2010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论文及论著:参编《贵州稻作》和《中国稻作及其系谱》,独立或合作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
所获荣誉: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贵州省先进科技工作者,2002年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5年贵州省管专家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朱速松:
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研究员,贵州省水稻研究所所长。
主持(参加)项目:主要从事水稻株高等农艺性状遗传分析、水稻突变体筛选、大(小)麦抗盐机理、水稻花药培养、水稻育性的分子生物学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项目、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农业部科技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贵州省“九五”水稻育种攻关、贵州省重大专项、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科技攻关、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茅台基金、贵州省育种专项等30余项。
成果及荣誉:2011年被评为贵州省第八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科技部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项目咨询专家;2013年作为贵州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较系统开展了非sd-1新矮源的遗传研究工作,并发现不同矮秆基因对赤霉素的反应是不同的;发现植物体内源多胺与植物的耐盐性密切相关;筛选出2个水稻谷蛋白突变体材料,通过SDS-PAGE的方法发现了谷蛋白前体剧增(57H)突变体W379,将其定位在第4染色体,属于液泡加工酶基因,命名为osVpe1,突变体和野生型间只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导致了W379中osVPE1蛋白的269位由Cys突变为Gly,osVPE1(C269G)成熟时的剪切发生了错误,导致其功能的丧失。
应用全基因组分析的方法,发现了S29(t)、S30(t)、S31(t)和S32(t)四个新的杂种不育基因位点,精细定位了S31(t)和S32(t)。小穗育性的下降是由于位点内等位基因的互作引起的,不育基因对小穗育性的效应具有累加作用。Aus品种Dular和N22分别携带中性基因S29(t)-n和S30(t)-n。分别位于第1和第7染色体上的两个低育性位点qLF-1 和qLF-7的联合作用可以显著地影响南粳35和N22间的杂种小穗育性。调查了江淮地区6个杂草稻系的形态特性、杂交亲和性及46个SSR位点的差异。
在贵州省率先开展水稻分子标辅助选择研究,选育出直链淀粉含量为14.9%的籼型三系不育系H22A,并通过贵州省技术鉴定;制定地方标准一项(已立项),参与培育通过贵州省审定杂交水稻新品种一个。
论文及论著: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7篇在SCI源刊发表;
所获奖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叁等奖、肆等奖各一项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贰等奖一项。
王际凤:
男,湖南祁东人,研究员,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包含分子育种)和杂交水稻繁殖制种。
主持(参加)项目:先后主持育成高产、抗稻瘟病、耐寒、优质杂交水稻组合4个(汕优联合2号、黔优联合9号、汕优108;两系杂交水稻组合黔香优2000)和1个不育系(6311S)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成果及获奖: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各1项。
论文及论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
油菜育种专家
饶 勇:
男,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油菜遗传育种、栽培、示范推广工作及生物技术应用。
主持(参加)项目:参加国家和省油菜科技攻关6项,加拿大基金2项、中法合作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成果转化项目各1项、省年度项目4项、省重点成果推广项目1项、省基金1项及多项中试项目等,2008年以来兼任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
成果及获奖:主要育成油菜不育系10个、黄籽双低高油份不育系Y7215A等。主持和参与育成10个品种:其中双低常规油菜品种3个;主持育成(两系)双低杂交油菜品种4个(黔油12号、18号、20号、28号);三系杂交油菜品种3个。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四等奖1项,地厅级二等奖1项。
论文及论著:代表性论著情况①Cytoplasmic suppression of Ogura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Europea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Raphanus raphanistrum Theor Appl Genet(2007) 114:1333–1343 Sandra Giancola Yong Rao并列第一作者2005;②RAPD标记在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及杂种纯度检验上的应用研究 Ⅲ黔油12号杂交种及亲本指纹图谱分析《种子》2005(10)第一作者③贵州油菜品种改良历程与展望《贵州农业科学》第一作者;④Constructing technology system of cultivating microspore for breeding new hybrids B.napus, pp.111. In: Abstract. 12th Int. Rapeseed Congress, 26-30 March 2007. Wuhan, China. 2008年 第一作者。
所获荣誉:2008年以来任科技部对外合作项目和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会员,理事;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油料作物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农学通报》和《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编委,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泽素:
女,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农学博士,研究员,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主持(参加)项目: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九五”和贵州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油菜科技攻关子项目、贵州省年度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成果推广项目、贵州省省长资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留法学者合作项目等共30余项,兼任“农业部西南山地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贵州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成果及获奖:主持或参与育成杂交油菜品种5个,其中主持育成品种2个:黔油22号(国家审定和贵州省审定)和黔油30号(贵州省审定);参与育成品种3个:黔油10号、黔油11号、黔油14号。育成品种在省内外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黔油10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和应用”获2000年度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杂交油菜品种黔油11号及其亲本选育应用研究”获2002年度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高产优质杂交油菜黔油14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论文及论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第1作者21篇、通讯作者2篇、英文6篇。
所获荣誉:2007年3月获贵州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李大雄:
男,硕士,研究员,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副书记。一直从事油菜育种、栽培、示范推广工作,曾任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目前挂职任石阡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主持(参加)项目:主持完成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贵州省重大农业攻关项目子项目3项,省基金项目2项,省农业攻关项目2项,省成果推广项目2项,省育种专项1项;参与的科研项目10余项。
成果及获奖:主持育成杂交油菜品种4个:黔油13号、黔油15号(国审)、黔油16号(国审)、黔油29号;参与育成油菜品种3个:黔油双低2号、黔油12号、黔油18号。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
张瑞茂:
男,三级研究员,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专家,一直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持(参加)项目: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30项。作为主持人或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重大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3项;作为主研人参加完成国家和省科技项目17项。
成果及获奖:作为主研人之一参加国家和省“六五”至“八五”油菜育种攻关,育成油研3、5、7、8、9号等5个杂交油菜品种;作为总主持人、首席专家主持贵州省“十五”、“十一五”油菜育种科技攻关,育成油研50、油研52、金农油1号、亮油9号、浔油8号、裕油6号、翔油1号、益油1号、油科1号、油研2013等1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推广的优质高油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特别是其中的翔油1号、油科1号是我省首次育成的2个隐性核不育三系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取得了我省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隐性核不育两系向隐性核不育三系研究利用的重大突破,另创新性地发现并育成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甘蓝型油菜无花瓣和矮杆材料。共获各级科技成果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省丰收计划一等奖2项。
论文及论著:先后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刊物46篇),另指导发表研究论文12篇,参与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3余篇,在省级以上科普报刊发表科普文章8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
所获荣誉: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专家、中共贵州省十届党代会代表,思南县政协委员。1988年获贵州省农业先进工作者,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贵州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贵州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5年获贵州省省管专家,2007年获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标兵。